【農聲講壇】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:寫作的軟實力和硬功夫 | |||||||
|
|||||||
“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,沒有一種生活會被浪費”——徐則臣 【農聲講壇第四十二期】 嘉賓: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徐則臣 主題:寫作的軟實力和硬功夫 時間:2020年12月22日晚上19:00 地點: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植保樓報告廳(人數限150人) 【嘉賓介紹】 徐則臣,作家、小說家,魯迅文學獎、茅盾文學獎獲得者。1978年出生于江蘇東海,1996年至1998年就讀于淮陰師范學院中文系,2000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,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,文學碩士。2008年,憑借長篇小說《午夜之門》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、2007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。2011年,根據其中篇小說《我們在北京相遇》改編的《北京你好》獲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,參與編劇的《我堅強的小船》獲好萊塢AOF最佳外語片獎。2014年,徐則臣憑借《耶路撒冷》獲得老舍文學獎。同年,其作品《如果大雪封門》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。2016年,徐則臣憑借《耶路撒冷》提名紅樓夢獎,成為首個提名該獎的70后內地作家。2019年,徐則臣憑借長篇小說《北上》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。徐則臣被認為是中國“70后作家的光榮”,其作品被認為“標示出了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可能達到的靈魂眼界”。 【活動導讀】 徐則臣曾創作了許多城市題材的小說,這可以溯源到他從小對“城市”根深蒂固的想象。出生在農村的他,十八歲前,什么農活都干過。因此,他早早地對城市就產生了一種“深刻的遙想”,這種想象隨即化為一個抽象的符號,在他的腦子里扎根多年。“對一個作家來說,你所有的過往、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,沒有一種生活是會被浪費的。”從蘇北鄉村走向首都的經歷,讓徐則臣把握不同層級城市的不同質感,這些經歷讓他熟悉各個地方、各個層次的人,也讓他對城市、對時代、對世界抱有更大的好奇,再將這些觀察、研究融入寫作之中。在徐則臣筆下,常常可以看到火車、河流、城市的故事,“到世界去”正是他創作的主題之一。本期農聲講壇,讓我們和徐則臣一起,走進他的文學世界。 報名鏈接:http://www.wjx.top/m/101290492.aspx 附: 此次農聲講壇為院級素質教育講座,予以農學院、園藝學院、植物保護學院本科生一定的綜合測評加分。 農學院、園藝學院、植物保護學院團委 2020年12月16日 |
【打印本頁】 【關閉本頁】 |